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全运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这座场馆经历修缮后再次担当重任,距2001年九运会开幕式已有24年之久。遵循“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本届全运会创新提出“不新建大型场馆”,绝大部分比赛场馆均通过现有设施升级改造而来,这一举措开创了全运会的历史先例。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焕新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场馆修缮既节约了建设成本,也提升了开幕式的环境品质。“不新建大型场馆”不仅仅是为了节俭,更是践行绿色环保的办赛理念。这种模式为未来类似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借鉴,助推了节俭办赛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不新建大型场馆”并不代表忽视场馆的功能性与创新。本次全运会超过九成的比赛场馆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比如光伏板的安装和智能导航系统的嵌入,通过绿色能源的引入,每年可减少约200吨碳排放;多功能轮椅通道和智慧跑道的设计则彰显了对细节的重视。此外,以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为例,通过调整布局,距离赛场最近的座椅更进到仅9米,让观众有更加亲近激烈赛事的体验。这些翻新措施不仅提升了服务能力,也强调了场馆改造与实际需要的结合。
除了赛事场馆的升级,本届全运会更通过改造延伸城市建设与提升品质。场馆改造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例如,广州以30个场馆带动了周边街区的同步改造,产生了更加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天河体育中心通过“拆围透绿”释放了3300平方米供公众使用的开放空间,大学城的56公里慢跑与骑行道连通了场馆与城市街区的可能性。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赛事场馆与城市的互动性,更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质发展。
更重要的是,场馆赛后的全面开放彰显了赛事共享的理念。这要求改造时既要满足比赛期间的专业需求,又要在赛后兼顾市民的日常使用,真正发挥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功能。从健身运动到文化科普,这些场馆将成为市民休闲、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城市带来持续性的活力和价值。本届全运会倡导的科学规划与赛后利用,最终实现了赛事效益、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多方共赢。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提出的“不新建大型场馆”模式,不仅为未来的体育赛事提供了实用方案,还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深刻启发。通过简约节约理念与惠民目标的实践,赛事的意义超越了体育本身,转化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这样的办赛原则,将成为后续体育大型活动发展的新标准,引领未来更多赛事赋能城市发展与居民共享的双重突破。


